-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 特别专题 >> 当年专题 >> 北京分院科学传播月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让公众理解科学 让科学惠及公众--中科院北京分院首届“科学传播月”活动侧记
5月17日至6月23日,由中科院北京分院牵头组织的“科学传播月”活动举行了11个研究所专场活动,包括网络中心、高能所、计算所、遥感与数字地球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心理所、物理所、古脊椎所、微生物所、力学所、自动化所。同时,还开启了北京分院主导的“科普进校园”“科普实验室”等品牌活动。研究所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作科普讲座、开展互动实验、赠送科普图书。
活动期间,包括数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500余名科普志愿者参与其中,吸引5000余位社会公众、中小学和大学生参与。科普活动呈现出科技含量高、活动形式丰富、科技与艺术结合、科普与创新融合的特点。
“玩中学”
“我已经看完《人工智能简史》啦!”在6月1日举办的中科院计算所“玩转计算科学之夜”活动上,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边说边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着他面前的巨大展板。
虽然只有11岁,但这位小学生已经连续4年参加了计算所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计算所的科普活动我们经常关注,但这次的6个互动式科普报告还是让我们眼前一亮。”小学生的父亲说。
说到科普报告,我们很容易想到“上课式”场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样很难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计算所此次科学传播月活动负责人沈哲告诉记者。
把枯燥的讲课变成有意思的视频、动画,甚至游戏。在互动式科普报告中,编程变成了寻找宝藏的迷宫游戏,人脸识别变成了“表情包”,七页法则变成了网页浏览小动画。每个报告都短小精悍,在平均2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们对编程、密码学、vipl等等计算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前沿问题有了感性认识。
“普通培养和精英培养”
“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知其恶。”说的正是人类肉眼难以看清的微生物。
为了把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微生物呈现在公众面前,中科院微生物所研发了“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该展厅把能够可视化的资源放大,让大家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真菌标本。”微生物所综合处纪海丽介绍。
这一在科学传播月活动上开放的展厅已经成为微生物所的常设展厅和品牌展览,“涉及听、说、摸、做标本、野外采集等等与真菌相关的活动”。纪海丽说,除了面向公众的“普通培养”外,与学校合作的精英培养系列课程也是微生物所此次科学传播月活动的一大特色。“我们邀请中小学生到我们的实验室来,用我们的仪器、设备,由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做实验,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论文。”
“科普反哺科研”
在中科院心理所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特别搭建的模拟实验室中,一群孩子正在争先恐后地体验磁共振仪器模型。作为此次科学传播月活动心理所开放的三个实验室之一,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正在以科普的方式“反哺”科研。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人。”心理所科学传播月活动负责人高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正在承担一项名为“中国‘彩巢’计划”的国家课题,研究的是儿童青少年脑结构与功能发育常模。
该项课题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和小朋友的参与。“科普活动演变成公众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这样科研人员就会有很大的积极性投身进科普工作,通过科普活动也能丰富科研人员的被试资源。”高路说。
从北京分院层面讲,科学传播月活动有一定连续性和系统性,不是简单的院所开放日活动。以心理所为例,在科学传播月活动中,心理所组织了两次大的开放活动、三次亲子心理学科普讲座、六一节特别活动。高路表示,“把每年一次的开放日活动办成体系化的活动,对于公众深入了解中科院的各学科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开展公益性科学普及活动的责任彰显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已成功举办十四届,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今年也将迎来第十五年。作为同样以科普为目标的活动,北京分院的“科学传播月”有何特色与优势呢?
中科院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京区事业单位党委书记马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传播月’活动,应该与全院的公众科学日和科协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有所区别”。
纪海丽和高路一致认为,相比其他科普活动,“科学传播月”活动集合了北京分院最具优势的科普资源,更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此次‘科学传播月’活动我们从内容、方法到组织,以及调动各个研究所积极性方面,与以往的公众科学日活动有比较大的区别,总的来说充分发挥了北京分院系统研究所的科普资源优势。”
马扬表示,这是“科学传播月”活动的第一年,以后将成为每年北京分院的常设活动,“在年初即纳入工作计划,组织原则、经费支持、活动策划等都将统筹考虑。活动内容也将进一步完善,比如科普扶贫、科普走进中小学等等”。
据马扬介绍,要以“科学传播月”活动为契机,将科普从打开门欢迎公众走进的被动式科普到让更多的普通公众主动地了解科学、了解科普。
“比如,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组织更多的科学家作为科普人员主动进入中小学做一些科普工作。也可以组织研究所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一些及时的跟进和解读。”北京分院研究所有许多科普的宝藏尚待挖掘,“我们要不断挖掘,站位要更高,开发出更多正能量的东西以吸引普通公众的兴趣,从而引导社会价值观。”马扬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中讲到,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这对我们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科普工作的方向。需要我们讲好科学故事、讲好科学家的故事,也需要优秀的科普工作者。”马扬强调,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其地位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除了面向广大青少年,还要与更广大的社会公众沟通,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中科院北京分院“科学传播月”活动的设立,既是公众科学日的延续和延伸,更是中科院开展公益性科学普及活动的责任彰显。“我们的活动希望让更多人接触科学、了解科学,从而爱上科学。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枝繁叶茂,才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马扬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