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 | 郑哲敏:失败中孕育着成功-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郑哲敏:失败中孕育着成功

  作者:郑哲敏,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出处:节选自郭传杰、方新、何岩主编《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案例(四)》,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0世纪50年代末,力学研究所当时的第二研究室通过调研和广泛的讨论,提出把“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及其应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得到力学所和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同意。

  作为这个方向下的一个具体项目,在“大跃进”思潮的影响下,爆炸成形研究一开始便下工厂实践,以为可以轻易取得成果。我们到的第一个工厂是位于北京大北窑的北京汽车厂,第一个要成形的零件是全尺寸的小轿车行李箱盖。结果,因未抽真空,根本无法成形,不是工件破裂便是形状达不到要求,因此彻底失败了。不过也有收获,我们摸索了爆炸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后来,又选择过别的零件,如汽车的灯罩,这是个需要多次深拉延成形的部件,自然也没有做成。最后,工厂方面的耐心和积极性都没有了,我们被礼貌地请出了工厂。好在我们毕竟是从研究部门出来的,利用工厂的条件,进行了若干典型零件的不同尺寸、不同板材厚度、不同炸药量的系统试验,并且以幂函数形式回归整理试验数据,得到了特定条件下的经验公式。

  之后,我们又去过包括长春汽车厂和杭州锅炉厂在内的其他工厂,炸出过几个大体合格的零件。在此期间,我们一直坚持典型零件成形的系统试验,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为以后模型律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利用弹性波反射的原理,用很简陋的方法,粗略地测定了水中冲击波的强度与波长,使我们对爆炸成形条件下冲击波的特性有了定量的认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学习水下爆炸的理论、分析和理解爆炸成形的机理有很大的好处。为了了解零件成形的动态过程,我们还专门抽调人力,研制微秒计时仪,以定量测定零件运动的时间历程。正是这项技术的成功实现,使我们发现了所谓“二次加载”的现象,即板料运动过程中的第二次加速现象。后来的发展表明,这是理解爆炸成形机理的关键一步。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在研究条件不太好的“大跃进”年代,坚持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是何等的重要,哪怕这些实验的全部意义在当时可能还不很明确。

诵读人: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王双 中国科学院朗诵艺术团成员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彭少逸:学者本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