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这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中国青年报:这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起青年科学家热烈反响——

  “这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9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41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志冬感慨道:“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曹志冬告诉记者,一方面,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倾力支持,科研工作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未来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曹志冬参与了国家疫情应急保障工作:120日至今,他一直奋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一线。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化专班专家组成员,他所做的工作对快速追踪疫情动态、计算新冠病毒传播特征、评估疫情风险、预测疫情趋势、推演疫情后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抗击疫情的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的责任感与成就感。”曹志冬说。

  32岁的苏萌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他深切感受到,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科技创新形势,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应以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挑战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苏萌研究的内容正好涉及某一“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他所在的团队正在努力以纳米绿色印刷调控功能材料精确组装为基础,实现100纳米以下超高精度光刻胶图案制备。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苏萌说:“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憋着一股干劲,要显露才干,加强创新,用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为产业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肖东说:“总书记提到,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这让我们青年科学家感到温暖,感到自己的工作更具意义!”

  作为一名从事科技工作近10年的青年科学家,肖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年轻人的科技创新思路更开阔一些、创新创造活力更充沛一些,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应该推动青年科学家创新前瞻、帮助他们动手实践、鼓励他们不怕失败、督促他们持之以恒。

  “屠呦呦的例子告诉我们,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才能释放巨大创新潜能。这也让长期坐‘冷板凳’,一心一意扑在科研创新事业上的科学家感到慰藉。”肖东说。

  曹志冬也期待,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能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些科学家,不仅有一颗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和上下求索的精神,还是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历史文化的爱国者,他们把个人价值镌刻在国家命运的丰碑上,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不仅要传承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还要传承热爱祖国的科学家精神!”曹志冬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白滨注意到,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

  白滨说:“我们青年科研人员虽然面临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压力,但不应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为标准,而应以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原创性为标准。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某一研究领域中持之以恒,经过长期探索,定会形成自己的优势。”

  白滨还发现,最近几年,国内学术氛围有了一些转变,能够给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的研究者以更多支持和理解;对科研水平的考核更侧重代表作制度;对项目经费的使用和技术路线的决定,研究人员有更大的自主权。白滨说,这些转变不仅对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还让他们沉下心来,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原创性的研究工作。

  “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这一代该如何自立?”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蒋亚楠聆听总书记讲话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蒋亚楠说:“我们这一批青年科学家,处于三十而立与四十不惑之间的大好年华,为了不负韶华,必须只争朝夕。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新的使命,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行、勇攀高峰。时代在考验着我们,我们也在创造新的时代。”

  “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青年科学家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刘玉旺说:“我们将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不断突破自身思维边界,坚定不移求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091502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