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考成果出炉-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中国科学报】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考成果出炉

  

  记者从12月15日在京举行的罗布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历时5年来,获得大量全新的科考发现。

  “这是对罗布泊开展的一次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重要考察,成果相当丰富。”会上,中科院院士、项目委员会专家刘嘉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罗布泊的建筑和文化比埃及的金字塔还丰富,把罗布泊的历史搞清楚,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都是很大的贡献。”

  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牵头,联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理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新疆文物考古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共同承担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科考调查项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自2014年启动以来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综合科考,相关样本和研究成果让人们进一步洞悉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历史和人类文明变迁。

  对于此次科考的文化成果,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秦小光介绍,项目首次建立了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除已知的楼兰(汉晋时期)和小河—古墓沟(青铜时期)外,还发现存在元明时期(公元1250~1460年)和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万年)两个古代人类活动期。

  “其中全新世早期的细石器灰坑剖面遗址指示了1万多年前的人类活动,它是新疆地区除北疆阿尔泰通天洞遗址外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秦小光说,其细石器特征表明早在1万年前这里与中国东部北方就存在密切交流。

  据介绍,研究人员发现并确认了小河时期搭建在高大雅丹上的半地穴式古人居址,找到了玉斧、彩陶、权杖头等各种典型代表性器物,并通过淡水鲤科鱼骨、绵羊角等动植物遗存,确认了4000年前后这里已具以畜牧渔猎为主、采摘为辅的原始农业定居生活方式。遗迹显示,最早来到罗布泊安居的小河人可能来自东方。

  楼兰时期则是这里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一个阶段,科考人员首次发现了一枚铜制官印“张帀千人丞印”和张匝一号、双河两个大型中心城镇遗址与30多个古村落遗存点,编制了第一张楼兰古村落遗存点格局分布图。

  “这些实物证实了楼兰是以汉传文化为主导的时期,中原政权从间接到直接治理楼兰700多年,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原就已对楼兰行使有效管理。”秦小光说。楼兰衰亡后,这里也并非一直荒芜,而是在元明时期再次出现绿洲,并可能存在以较大规模调水灌溉耕作为特点的人类活动,但规模不及楼兰时期。

  研究者还首次确定罗布泊地区小河时期的早期人群和楼兰时期的汉晋人群可能来自不同人群,即不存在传承关系,其原因在于环境变迁导致的人群迁移和文明兴衰。

  在自然环境变迁方面,研究者首次清晰展示出罗布泊西岸的古塔里木河入湖三角洲地形地貌,证实了斯坦因推测的“楼兰洼地”确实存在,楼兰正位于淡水丰沛、地势平坦的河流三角洲前缘地带上。同时,研究首次利用雷达透视能力,揭开了罗布泊“大耳朵”东西湖成因之谜。

  “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东湖(咸水)之上的。”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理所研究员、项目研究者邵芸介绍,研究还证实罗布泊古湖区面积与汉书记载的“广袤300里”十分接近,为11603平方公里,将近3个鄱阳湖面积。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12-16 第1版 要闻)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