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重大需求,攻关核心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
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述评之三-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科创动态

服务重大需求,攻关核心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
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述评之三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发布时间:2022-10-14

  这是中国创新发展步伐愈加稳健的十年,这也是中国科技界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的十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批刻有中国印记的高质量成果竞相涌现。

  “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复兴号”飞驰在广袤的祖国大地,港珠澳大桥串联起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华龙一号”贡献绿色力量,“深海一号”打开深海能源宝藏……

  这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最新出炉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前进至11位,与2012年相比跃升23位。

  看速度 重大工程亮出中国名片

  100多年前,面对京张铁路最陡峭的路段“关沟段”,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降低坡度,再用首尾两台大功率机车前拉后推,火车方能翻山越岭。100多年后,“复兴号”智能高铁列车一眨眼功夫便呼啸而过,轻松穿越八达岭长城。

  2019年底,我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北京到张家口的时间缩至约1小时。2022年1月,首趟北京冬奥列车——“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从清河站驶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等智能行车功能,还搭载了5g超高清演播室。

  而今,“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复兴号”还开上了世界屋脊,拉林铁路去年建成通车后,拉萨至林芝只需3个多小时。从林芝向东眺望,我国又一标志性工程川藏铁路已经全线开工。

  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国高铁领跑世界,只是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之一。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伶仃洋,跨海55000米,一桥连通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填海造岛、海底穿针……创下多个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拥有世界首批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与长江干流的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5座电站,共同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用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为绿色低碳发展筑牢“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感慨道。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这一个个代表中国名片的大国工程,亮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不俗成绩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认为,十年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完善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看高度 核心技术突破彰显高质量底色

  中国发展之速度,源于科技积累的厚度。中国发展之高度,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程度。

  9月29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商飞颁发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这意味着,c919拿到了进入民用航空市场的“准入证”,中国人坐上自己大飞机的梦想即将实现。

  从2007年立项,到2017年首飞,再到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历经15年攻坚克难,c919突破掌握核心技术100余项。通过c919等国产民机项目,我国掌握了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加快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至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创新投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30微米,再次刷新科技创新的中国精度!你能想象吗,在完成了百万次近乎对折的弯折实验后,这块弯曲自如、薄如蝉翼的超柔性玻璃玻璃表面依然完好无损。其在弯折、抗跌、光学等核心性能指标表现优异,从源头上保障了信息显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十年间,国产玻璃的厚度,已从毫米级跑进了微米级。微观世界的一小步,折射出中国智造的一大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说,“中国建材在超薄柔性玻璃上的突破,是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实践。”

  十年来,科技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去年底,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实际建成这类核电站的国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分项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说。

  值得一提的是,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核心技术完全属于中国,核电站工程约5万张图纸、10万页文件,1.5万余件技术含量高、安全设计要求高的核岛设备等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看广度 探索深蓝深空步履不停

  “看,太阳出来了,我们的地球家园马上就从阴影区转到了阳照区,会越来越明亮。”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从中国空间站分享了国庆节第一缕阳光,这是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为新中国庆生。

  9月30日,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后,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字构型。后续,空间站组合体将以“l”字构型在轨飞行,等待梦天实验舱发射、交会对接后,还将转位形成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

  “北斗”组网、“高分”揽胜、“天和”遨游、“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蓝”,探索未知、解码未来,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挺进深海,创造的不只是新的中国深度,更是中国人的新未来。

  南海中央,“深海一号”这座源源不断输送天然气的钢铁巨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设计、研发、建造过程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了10多项行业难题。

  这座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叩开了超深海能源宝藏的大门,每天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自海底1500米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最终送达千家万户。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