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内蒙古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美丽母亲河)专项启动
发布时间:2021-05-21|【 】
5月17日,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副主任吴建国一行赴内蒙古科技厅召开中科院—内蒙古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美丽母亲河)专项启动会,内蒙古科技厅厅长孙俊青、副厅长黄彦斌、自治区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专项依托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有关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专项承担单位有关负责人分别从项目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总体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开深度的交流(具体项目情况附后)。听完整体情况后,孙俊青表示,感谢科创中心多年来给予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她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此次与科学院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切入点,从气象、水资源治理、沙漠化治理、土壤生态修复等方面启动专项,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自治区未来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自治区科技厅将全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推动和支持项目后续的落地实施。
吴建国表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科技贡献,中科院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战略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与内蒙古共同凝练围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美丽母亲河)专项。调动中科院在全国各地科技资源和力量,为内蒙古的生态保护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给予科技支撑。他指出,此次项目的部署,也进一步加强了中科院-地方-企业联合合作模式,单边-多边模式的转变,对于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就如何开展专项工作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和应用推广的长期性紧密结合起来,一个项目的结题也代表着项目市场化孕育的开始,要对内蒙古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长期效益;二是集中各类资源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迭代,增强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促进技术迭代、创新加速,持续优化创新模式;三是科研项目一定要与企业加强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反哺环境,依靠市场反哺科技,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发展。
5月18日,吴建国一行赴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内蒙古气象台两家地方合作单位,实地了解项目合作具体进展情况,对项目下一步推进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内蒙古科技厅等人陪同参观。
座谈会现场
参观现场
项目一:“内蒙古复杂地形条件下数值预报模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由重庆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共同实施。项目主要针对内蒙古复杂地形,大气运动热力效应和动力效应复杂、南北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内蒙古业务模式对灾害天气预报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相关成果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及盟市气象部门开展应用示范,重点在内蒙古中西部重点区域开展暴雨、高温、寒潮、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提升内蒙古典型地貌条件下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和效果,减少人财物等重大损失,为保障该地区农业、畜牧业、旅游业、交通业等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二:“黄河中游河套灌区复杂河湖体系环境治理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由南京地湖所、河套学院共同实施。项目针对河套灌区与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退水、水体污染、藻华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拟开展复杂河湖体系水文水质特征变化及污染物来源分析研究,研发包括农田高效节水、人工湿地生态修复、生态渔业资源调控、内源污染控制、藻华预警模型等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并进行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创建乌梁素海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为我国黄河沿线湖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项目三:“面向土壤生态修复的多源固体废弃物协同热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由上海高研院、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蔚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施。项目鉴于内蒙古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区和矿产资源大省,产生农作物秸秆、煤矸石及生活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并面临土地盐碱化和矿区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将固废转化为土壤改良剂并用于盐碱地和矿山土壤修复,提高内蒙古地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以集成统筹技术,以技术指导修复,以修复实现复垦,以复垦创造产业,以产业发展经济,以经济回馈修复”的生态修复与产业模式,适应新时期党中央和自治区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项目四:“基于荒漠化治理和沙产业关键技术应用与研发”项目,由东北地理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实施。项目针对沿黄河流域荒漠区野生药食植物资源分布少、种类单一,森林覆盖率与植被覆盖度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建立种质资源圃,筛选评价适生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以地上部采集为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推广高附加值食药用植物品种及生态栽培关键技术,构建沙生经济植物全产业链共享数据平台,建立示范区,为荒漠化治理区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