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复兴路 天宫正当时-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百年复兴路 天宫正当时

  
  

  伴随天和核心舱的发射升空,中国正式进入了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国空间站究竟什么样?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空间站上如何开展科学实验?是谁在地面操作天上的实验?未来真的可以到太空去开工厂吗?登陆火星有多难?522日,在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现场,60多位青少年,20多位科幻作家,还有几十个家庭来这里寻找着心中问题的答案。

  精彩之一:“我们的空间站来了”研学之旅

  

  

  

  

  

  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的60位直升高一的同学们来到活动现场,开启一场特别的研学之旅。在筑梦星空展厅,同学们在博士哥哥和姐姐们带领下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在1:1的梦天实验舱内,探究各类科学实验柜的奥秘。之后,孩子们走进科研场所,与科学家们亲切交流。在太空制造实验室,同学们了解太空制造技术,畅想未来太空工厂;探究仿真技术如何帮助支撑空间站内的科学实验分析和生命周期运维,在有效载荷运控大厅,探究如何对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载荷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除了一场科技视听的饕餮大餐,同学们的研学手册上还收获了一枚枚可爱的火箭、飞船、空间站印章。

  精彩之二:自编科普剧《小鸡飞天梦》

  为了浓厚公众科学日氛围,中心研究生一年级同学自编自导自演了科普剧《小鸡飞天梦》,从一只想进入太空的小鸡的视角,展现了载人航天的发展与成就。同学们淳朴的服装道具,夹杂着浓厚方言的幽默语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观赏科普剧的同时也了解到了飞天之艰,感受到了航天人的奉献与奋斗精神。

  精彩之三:从中国空间站到未来星河

  

  

  22日上午10点,一场特别的航天员、科学家、科幻作家与青少年的交流活动在开始了。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冬、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助理研究员韩培与科幻作家陈楸帆、江波一起,围绕空间站与科幻的话题与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探讨,结合我国探月、探火任务,畅想未来的人类太空生活图景和建造太空城市的可能性。随着太空探索走向星河深处,不断提升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活动能力,是这些“写科幻的人”与“将科幻变成现实的人”最关心的事。在问答环节,针对孩子们关心的航天员问题,赵传东表示,职业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前,一般都要经过两年的基础理论训练和身体训练。但是,今天大家对航天员的理解可以更宽泛,随着空间站建成,中国航天员不只有飞行员,还有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而载荷专家主要由科学家组成。只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身体和心理素质一定得好。过去一代人总认为当航天员必须先当飞行员,一旦身体条件不允许就放弃了,现在却有了新的可能性。

  精彩之四:博士带你去火星

  

  22日下午,孩子们在筑梦星空展厅展望了人类未来要建设的火星基地后,意犹未尽。这不,专门为小火星迷们安排一场火星主题的讲座。来自中心空间探索室的张仁勇博士带领孩子们了解探测器如何抵达火星,带领孩子们解读火星轨道之奥秘。

  精彩之五:100种筑梦星空的方式

  

  

  下午,30多个家庭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生动有趣的太空科学模拟招生公开课。中心副研究员、遥科学项目负责人于歌,地质科普作家、地质勘探高级工程师马志飞,科普作家、博学学者李希特二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苏湛,组成了一支“未来好专业”科学导师团,与现场的孩子和家长们分享了各个学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大家提出具体的建议。

  

  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问天”“梦天”实验舱也将按计划在明年陆续发射。后续还将发射名为“巡天”的光学望远镜,开展天文观测。未来,航天员要在要在“天宫”实现长期驻留,开展包括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微重力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研究。届时,中国将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百年复兴路,科学正当时”。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结合自身承担的空间站实验室研制任务,将深奥神秘的太空科学与应用研究科普化、多媒体化、立体化、形象化,用青少年与公众喜爱的活动方式,让公众了解空间站科技、走近国家太空实验室,激发青少年太空探索兴趣、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活动,助力科学素养全面提升。

分享到 : 
网站地图